张欣委员:
您在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提出的《关于提升新发传染病发现及救治能力的建设》(提案第30号)收悉,现将相关情况回复如下:
一、关于“综合协调机制不够健全”方面
我市已成立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工作组,建立了部门协调机制,目前正不断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监测和应急处置能力。一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传染病监测预警信息系统,实现对传染病疫情的实时监测、数据分析和预警发布,对可疑病例进行早期诊断和隔离,有效遏制病毒传播,降低感染率。二是密切关注国内外流行趋势,注重症状监测,深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及时发现新病原体、新变异株以及影响因素。三是成立了市卫生健康系统卫生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各医疗机构均确定了卫生应急专职人员,各县区形成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和属地管理为主的卫生应急管理机制。后续将不断查漏补缺,对综合协调机制建立不完善的地方及时整改、补短板,进一步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配合。
二、关于“基础设施建设欠规范,需新增设施设备”方面
我市经受了非典、甲流感以及新冠肺炎等重大传染疾病的考验,在艾滋病、结核病、乙肝、梅毒等重点传染病的防控中成绩显著,各项防治指标均达国标、省标。目前,全市现有传染病病区占地面积16191.16㎡,床位342张,重症监护病房8间,负压病房12间,拟新建传染病专科医院一家,已完成前期选址、可研、环评、设计等工作。一是建强传染病定点医院。我市将市精神卫生中心作为全市传染病定点医院,目前,该医院有传染病住院楼4层,建筑占地1931.1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7200平方米,设置床位136张,设有负压手术室、ICU各1间,负压病房8间,配备有CT、呼吸机、监护仪、床旁雷度血气分析仪、经鼻高流量氧疗仪(HFNC)、床旁血液净化仪(CRRT)、人工肝治疗仪、人工膜肺(ECOM)、ECMO治疗等设备。二是加强基层防控能力。各县区依托当地综合医院设置有传染病区,床位206个。CT、呼吸机、监护仪、床旁雷度血气分析仪、经鼻高流量氧疗仪、床旁血液净化仪(CRRT)、人工肝治疗仪、人工膜肺(ECMO)等设备可在应急状态下进行统筹调剂。
三、关于“专业人员队伍能力不足”方面
一是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围绕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不明原因疾病、医疗卫生救援、健康教育与心理防护等风险领域,医疗卫生应急队伍,按照应急处置队伍标准配齐装备,初步实现卫生应急队伍专业化、规范化。目前,我市建有市级卫生应急队伍5支,其中: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应急队1支30人、突发急性中毒事件应急队1支27人、核和辐射事件应急队1支52人,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应急队1支108人,综合性卫生应急救援队1支60人。二是加强基层队伍建设。加快背囊化基层医疗应急小分队建设,根据突发事件类型、级别进行模块化编组,具备依托救护车的中短途快速反应能力、不依赖机动车的短途突击能力和一定程度的独立野外自我保障能力,承担各类突发事件先期现场处置。三是加强队伍管理。按照临时增补每年一次、任期更替每三年一次的原则,坚持相对固定、动态轮换的机制,由承建单位推荐更替队员,市卫健委审核后统一发文轮换,及时完成市级卫生应急专业队伍人员的更新调整。四是加强人才引进。进一步完善和拓宽专业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引进专业人才,切实加强传染病医院人才队伍建设,特别是在感染性疾病、呼吸、重症医学、医院感染、临床检验、医学影像、中医药、心理学等学科的人才培养。五是加强组建临床专家团队。成立广元市疫情防控临床专家组,根据不同传染病疫情规模的救治需要,及时调整完善专家资源调动机制,充分发挥疫情分析、病例会诊、病情治疗、人员培训等作用,全面提高我市重大疫情的整体医疗救治能力。六是加强人员培训。结合省级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医疗卫生机构能力建设、卫生健康人才培养)项目,充分利用现有医疗资源建立健全突发急性传染病应急处置人员培训机制,通过多形式的培训,建立层层培训,层层传导的方式,定期开展传染病应对的相关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拓宽医务人员传染病防控知识,提升医护人员整体救治应变能力、急诊急救能力、诊断能力和治疗能力。七是加强学术交流。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以学术带动技术,并加快推动感染性疾病科研新技术临床转化,鼓励医疗机构加大对科研投入的力度,推动新发传染病诊断和药物治疗的突破。
下一步,我委将在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工作组的基础上,建立发现新发传染病常态运行组织协调机制,加强医疗救治资源统筹,进一步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力度和专家团队建设的强度,不断拓宽人力引进途径,多措并举提升全市传染病专业医护人员的救治应变能力和急诊急救能力,做到“战时应战,急时应急,平时服务”。
最后,感谢您对我市卫生健康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及电话:赵文平,0839-3262780。
广元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年7月12日